青少年情緒放大鏡
- duke tsai
- 8月2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女孩到了 11 歲之後,男孩從 13 歲開始,好像整群都不對勁了。
不是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
而是變得,容易大驚小怪;陰陽怪氣;喜愛辯論,不服輸,不示弱;一副天下人都欠他的感覺。
亞里斯多德提到青少年說,他們被"自然"激化,就好像醉鬼被酒興奮一樣。蘇格拉底更直接地說,青少年就是"反叛父母","暴虐他的師長"。
青少年到底怎麼了,不只父母急切地想知道,科學家也很有興趣想知道!
因為青少年行為現象不是人類獨有的,連老鼠以及靈長類動物都有青少年時期行為改變的現象。一進入這一個階段,老鼠就變得同儕導向,追求新奇與感官刺激的冒險行為,甚至有機會的話,也會有藥物濫用的現象。因此,青少年現象可以說是跨文化以及跨動物界的現象。面對青少年,恐怕是連老鼠父母都感覺到壓力。
青少年到底怎麼了? 從大腦科學的研究發現,青少年面對外界刺激時,大腦的神經反應具有一種"放大"的現象,好像物品放在放大鏡底下看,甚麼都放大了幾倍,不管是開心的,還是討厭的,反應都比成人都大了許多。
科學家運用原始刺激物例如糖水 (愉悅感) 以及鹽水 (不快感) 來研究大腦的神經活動,結果發現

接受糖水刺激時,青少年的大腦獎賞中樞活動性比成人顯著的強烈。
當大腦活動數值與自我喜好評估結合分析時,顯示同樣是吃到糖水,但顯然青少年是比成人"快樂"多了。
快樂的感覺是放大的,那驚訝恐懼的感覺呢? 結果也是跟獎賞一樣,經過青少年的大腦之後,驚訝恐懼也都被放大了!

從科學研究看起來,青少年自然就是目標導向"只要大,只想好",容易"大驚小怪"。但是好東西難道成人不喜歡,碰到恐怖的事,成人不害怕?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只是成人與青少年還有個不同之處,那就是成人的價值評估系統與調節情緒的大腦功能比青少年整合得好。青少年的大腦發育具有"不平均"現象,使得被放大的"反應",因為缺乏成熟的調節的系統,感覺就更"放大"。

感謝科學家的努力,我們終於比較知道
青少年的大腦結構不一樣,會把情緒放大! 但這是一種生命發展的長處,有熱情,才會追求。有目標,才有方向。有更厭惡的感覺,才會逃離損失或危險。
從以上的研究,超腦爸媽體會到跟他們相處,我們的耐心真的是必備的,因為他們變來變去。
冷靜也是必要的,因為他們甚麼都喜歡"放大"。
不掃興,是更厲害的相處之道,因為有時候你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在樂甚麼。
最後是,不要諷刺他們的放大 (這父母常犯,我們常覺得沒甚麼了不起),因為不管開心不開心,不管是大事或小事,他們都覺得是"大的"!

Casey BJ, Jones RM, Hare TA. The adolescent brain. Ann N Y Acad Sci. 2008 Mar;1124:111-26.
Hare TA, Tottenham N, Galvan A, Voss HU, Glover GH, Casey BJ. Biological substrates of 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regulation in adolescence during an emotional go-nogo task. Biol Psychiatry. 2008 May 15;63(10):927-34.
Galván A, McGlennen KM. Enhanced striatal sensitivity to aversive reinforcement in adolescents versus adults. J Cogn Neurosci. 2013 Feb;25(2):284-9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