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小孩來說,『重複』就是一種學習
- duke tsai
- 5月1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家裡有小小孩的父母可能都會注意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小孩人生過得“滿有儀式感的。”
睡前很想聽你念某一本已經唸過好幾遍的故事書;
小玩具持續的撥弄玩耍一遍又一遍;
睡覺一定要抱某個玩偶或是小被子;
喜歡看的卡通或是影片就會重複的觀賞;
你很想讓他們體會一下人生的豐富,希望他聽些別的故事,看其他有趣的影片。但奇怪的是,他們卻被『重複』給滿足了。故事本不用多,“那”一本就好;影片不用太多樣,常看,喜歡的那一片就行。
怎麼會這樣呢?孩子的行為真是令人又好氣又好笑!
大腦認知專家研究發現,大腦對於偵測外界環境的“規律”非常的敏感,這可能是因為具備辨認環境是否具有異常變化,對於人類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丞相起風了”,主流的風向變化了,你都沒有知覺,那下一個倒大霉的人就是你了。相反的,如果你天天都因為“太陽從東邊升起”卻不能自己的驚訝或焦慮,那人生就太辛苦了。因此判斷出生活中的“模式”、“規律”、“異常”是小孩發育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們學習的自然模式。
小孩重複是練習統計學習模式
經過『重複』發生的事,大腦開始歸納發生的機率與事情發生的模式,事情變得重複之後,就變得可以“預測”,預先知道故事的結局,預先知道影片的發展,預先知道玩具的運作規則。於是“猜對了”變成一種樂趣,小孩也就在樂趣中完成認知學習。這種學習模式學者稱它為 Statistical Learning (統計學習),初期是由語言學家透過研究嬰兒如何學習語言而發現的現象,兒童學習說話時,大腦會開始偵測日常生活周遭人使用語言的音素(發音的基本單位),歸納規則,了解說話中子與字的斷句,然後了解意義。這或許也是幼兒說話都使用疊字的原因。
閱讀可以是一種統計學習模式
統計學習現象從幼兒學說話開始,到發音研究、文法研究,甚至科學家認為閱讀也可以算是統計學習的一種,閱讀是一種經過『重複』,改變大腦結構,然後變得處理訊息的能力可以越來越快的技能。人對人的教導無法隨時,有局限性,但是孩子培養閱讀習慣,卻是可以自己重複,並且發現規則,達到自我學習的能力。
“閱讀”也可算是 “Statistical Learning",科學家運用假造的文字讓孩子辨別文字的發音,發現閱讀能力好的孩子,辨別能力越強,顯示多閱讀的孩子,經過不斷“重複”之後,對於字越來越有“感覺”。
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
透過重複找出規則達到學習效果的能力,科學目前認為這是後天的練習,不是先天的。
每個人 Statistical learning 能力不同,但研究顯示它與閱讀能力有關。這樣的研究逛及各種語言的閱讀,連中文都被證實有關。
學者建議這樣教孩子閱讀
可以重複讀一本,但隨著年紀增加字彙量
閱讀時,可以伴隨朗誦,讀出來(小時候,都是爸媽讀出來,讓孩子辨別),讓大腦辨別規則。
初期只注意教孩子念準確,不教字詞的規則
緊接培養習慣與能力後,教念準確,也教字詞規則
孩子喜歡重複,不僅只是因為好學
對孩子來說預測是種樂趣。重複使得孩子知道故事接下來要發生什麼,從大人的眼光來看,這不算什麼“預測”。但是這種“知道”卻當作“猜到”會刺激大腦的獎賞系統。使得孩子繼續“願意”嘗試,增強孩子的專注力。甚至“猜錯了”也經歷過“猜對了”的樂趣,變得比較願意忍受挫折,繼續執行任務。
重複以及可預測性帶給孩子幸福感。因為重複做,讓自己感覺自己有能力。另外,重複代表環境穩定與安全,有種被支持的感覺。
既然重複是孩子學習的必要手段,所以當下次孩子又要唸同一本書,看同一集影片時,我們還是陪他們重複一下好了,直到換他們抱怨你“不斷重複說一樣的話”為止。
*對孩子來說重複是好事,但也要關注有些重複行為是心理發育的困擾喔!
Arciuli, Joanne. (2018). Reading as Statistical Learning.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49. 634-643.
Eshel N, Tian J, Uchida N. Opening the black box: dopamine, predictions, and learning. Trends Cogn Sci. 2013 Sep;17(9):430-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