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基本功-你睡,我也睡
- duke tsai
- 8月2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8月28日
"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 大衛王
眾所周知,睡眠影響一個人的心情巨大。
如果是在教養行為的討論中,父母情緒不好,在管教孩子時,容易讓情緒稀釋掉我們的教導示範以及說道理,變成父母說了很多,但是孩子只記得父母的情緒表現。
如果孩子睡不好,睡眠影響大腦工作記憶的表現,使得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忘東忘西,變成父母說了很多,但是孩子的吸收能力不好,該學得沒學好,容易造成下一次的犯錯,變成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
由上可知,睡眠是教養的基本功之一,父母睡得好,情緒好,腦子清晰,教得好;孩子睡得好,腦子長得好,情緒好,學習效果好!
睡不好,心情不好,我們可以感覺到,但是究竟睡眠是如何影響心情呢?睡眠不足的人,腦子裡究竟發生甚麼事呢?
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科學家發現睡眠不足的人
判斷情緒呈現負面導向。大腦危機處理中心反應劇烈,過度敏感。在睡眠充足的情況下,同樣的刺激,看起來不怎麼恐懼,但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卻因為大腦對刺激過度敏感,同樣的刺激卻導致更恐怖的感覺。
容易錯誤解讀別人的社交訊號。睡眠不足的人,對於情緒訊號 (臉部表情)的判讀變得不敏銳。容易把中性的表情,看成是"有威脅性的表情",並且把"威脅"看成"更威脅"。從教養的角度看,錯看孩子的表情,容易有錯誤的認知,而錯誤的認知又引發錯誤的行動,容易造成教養的風暴。不僅父母對孩子有誤解,孩子需要管教時,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更容易出問題。如果父母之間對配偶的情緒表達不敏感,那無疑是雪上加霜,從教養問題,連帶變成婚姻問題。
情緒調節機制活動下降。睡眠不足的人與睡眠充足的人相比較,大腦前額葉控制情緒的部位與情緒中樞的連結活動下降,使得情緒調節功能下降。

睡眠不僅是促進"記得",也促進"忘記"
睡不好,情緒就不好,原來不是一種"不爽的感覺"而已,在神經科學的層次裏,是大腦調節情緒的部位與情緒中樞的連結出了問題,並且情緒中樞對外界的威脅過度敏感,也造成看什麼都感覺甚麼都是威脅,甚麼都是不對勁。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
為什麼新手父母的生活是這麼的煎熬?
長期的睡眠不足,判斷孩子的需要失去準頭,判斷配偶的情緒失去準頭。孩子的需要無法妥善滿足,造成心情的驚恐,甚至更影響到夫妻的關係。都是因為孩子沒有睡過夜,導致自己也沒辦法睡安穩。所以不管男女,父母請育嬰假,在家好好睡覺,可說是國家穩定的基本要件。
為什麼青少年父母比較煎熬?
青少年階段甚麼都是"新的轉變",需要教導與引導的工作大幅增加,同時父母的事業可能也正在高昇或是發揮關鍵能力的時刻。加班、熬夜、煩惱,焦慮睡不著,可說是家常便飯,無意間也增加了不少親子的衝突。與青少年相處,想要日子簡單,看起來自己就要多睡點!
父母需要多睡點? 那睡眠對孩子的影響呢?
研究發現:
學齡兒童,睡眠不足導致面對外界威脅時,大腦產生情緒的部位活動變多。也就是說,睡不好,讓兒童變得情緒化,同時調節情緒的功能也下降。
青少年的睡眠現象普遍是睡眠時間縮短,上床時間延後。這兩個現象造成睡眠不足,也同樣地造成前額葉控制情緒的部位與杏仁核的連結活動減少,導致情緒調節的功能下降。

在家庭生活中,教養並不是一言堂,或是從上而下的控制。教養是教導與設立界線,是種互動關係。與人建立關係判斷情緒等社交訊號是第一步,如果因為睡眠不足,導致判斷失準,情緒表達無法控制,自然親子關係也容易緊張。
好教養,來自好睡眠
科學研究提醒我們未曾想過的教養面向,那就是,教養的要件之一是,你睡好,孩子也睡好。如此,我們彼此看對方,就都減少"看負面的傾向",比較少"看對方是問題"。同時經過一夜睡覺之後,大腦重新"設定"調節負面的連結,明天又可以是開心的一天!
Yoo SS, Gujar N, Hu P, Jolesz FA, Walker MP. The human emotional brain without sleep--a prefrontal amygdala disconnect. Curr. Biol. 2007 Oct 23;17(20):R877-8.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