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rain-Based Parenting

小時候玩得少,大腦長不好

  • 作家相片: duke tsai
    duke tsai
  • 2024年11月1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業精於勤,荒於嬉!

在傳統的觀念中,玩樂與工作似乎是相違背的,甚至是妨礙認真工作的。

因為有這樣的概念,對於玩樂,父母總是滿懷戒心。因為玩樂就只是玩樂,除了讓心情好之外,實在是看出來有什麼“長進”。所以,父母深怕孩子玩太多,玩得太著迷,結果浪費了學習與工作的時間,使得應該被“精通”的事,反倒被荒廢了。


玩樂是這麼地浪費時間!

那為什麼有人類歷史以來,人們都存在玩樂的事實呢?甚至科學研究發現在動物界中,如果前腦是比較大的動物,例如鳥類與哺乳類,它們的“玩性”也會是比較大。這也難怪人那麽喜歡玩,因為人的前腦佔了整顆腦約 1/5,所以人類的玩性可說是非常大,含哺而熙,鼓腹而遊,人是從古玩到今,東西還在嘴巴,肚子鼓鼓的,還沒消化完,就開始玩起來了。


小時候玩得不夠,影響前額葉的發育


從對小鼠的研究發現,尤其是在大腦發育的“幼鼠”階段,也相當於是人類的童年階段,玩樂是大腦前額葉發育的關鍵之一,因為透過玩樂,甚至是激烈的玩,當中包括玩的動作(激烈,但不受傷)、玩的技巧(有趣,但不是攻擊)以及玩的社交互動(有來有往,不是單一活動),都刺激其前額葉的發展,甚至在幼鼠的發育階段,缺乏玩樂的刺激,也導致前額葉發展不佳,造成成鼠時認知能力的缺陷。

研究發現,玩樂在“幼年階段”是關鍵,甚至長大了再增加玩樂的經驗,對於彌補成年後的認知、社交以及情緒發展等缺乏,效果也是有限。所以,從大腦發育的觀點來看,玩樂與工作並不是相違背的,因為不管是玩樂,還是工作都必須使用大腦的功能。甚至,玩樂對於小孩的來說,並不是浪費時間,反倒是大腦發育的關鍵因素之一。

身體真是一個奇妙的創造,深具智慧與道理,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發育的重點,錯過了雖然可以彌補,但是卻沒有把握現在,重視當下發育的重點來得省力,來得好。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起玩不僅好玩,對前額葉發育更美好


在幼年時多玩樂,促進前額葉發展,但玩樂不只是玩,也要講究玩樂的情境,跟同儕玩比自己玩對前額葉的刺激感更大,並且不同的玩法,也對大腦不同部位有成長的刺激。


如何知道不同玩法,對大腦有不同刺激?科學家使用不同玩樂的狀況來模擬。分別有

A. 玩很大,跟同儕玩

B. 一般玩,彼此玩

C. 玩不起來,跟成鼠一起玩


以上種種的玩法,發現跟多個同儕玩對前額葉的發育是最好,跟成鼠玩,就跟沒有玩差不多。但是也有好處,就是大腦辨認身份地位,階級地位的部位發育良好,顯示跟成鼠雖然玩不起來,但是卻學會了“尊重”。

從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23 Feb;145:105037. 改編

隨著大腦科學的發展,以前看不到的,現在終於可以看到了,玩樂對孩子來說實在看不出有什麼“長進”,沒想到“長進”是發生在腦子裡。兒童了玩樂讓成人後的認知、情緒、心理以及社交都有良好的發展。良好的大腦發育是具有外溢效應,前額葉發展好,自然在決策能力、工作記憶以及衝動抑制能力也比較好。由此可見,又會玩,功課又好,看起來是種自然發育的結果。而父母教養的功課就是創造自然的發展環境,一天到晚排滿滿的學習,沒有玩樂,沒有休息,不是自然環境;都只有自己,沒有同儕,不是自然環境;整天只能跟父母、爺爺奶奶玩,不是自然環境。


我們孩子的童年夠自然嗎?或許國家的報告,可以給我們一些線索。


一、玩太少,好像是普遍的現象。


二、學齡前孩童普遍的玩伴是成年人,學齡後比較多元,但父母還是主要的參與者



三、玩樂的模式,普遍是單調的電子化,缺少互動



  1. Pellis SM, Pellis VC, Ham JR, Stark RA. Play figh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brain: The rat's tale.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23 Feb;145:105037. doi: 10.1016/j.neubiorev.2023.105037. Epub 2023 Jan 5. PMID: 36621585.

  2. 中華民國 111 年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兒童篇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