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電動,算不算是玩呢?
- duke tsai
- 2024年11月2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怎麼會這麼問呢?答案不是顯而易見的,既然說『玩』,那玩電動當然是算玩囉!如果玩電動是玩樂,是遊戲,那為什麼它可以成為一種職業,成為電競選手?為什麼有些人在線上玩,卻演變成在線下堵人,甚至打人、砍人?孩子又為什麼說謊、欺騙,拿父母的錢去『課金』。玩不就是玩,是很單純的,怎麼會變得這麼複雜!看似簡單實際不簡單的問題,就是科學家很感興趣的問題,很想挑戰的知識!
根據學者的定義,玩電動不算是玩
根據學者 Gordon Burghardt 研究動物與人的玩樂行為,他認為『玩』這一種行為應該具有五種特徵
沒有立即的功能--玩樂不是為了訓練、精進、為了生存的目的。就是玩!
玩是自發的,自願地,也是刻意的充滿快樂與滿足的行為。
玩是中斷的,誇張的-丟著就是結束了,必須要“完成”的,就不算是玩。同時玩的時候,情緒與玩法是誇張的,跟平常不一樣。
重複的--玩的動作很多都是簡單、卻重複。
玩發生在放鬆,沒有壓力的狀態下。
根據這些定義,我們可以很簡單地發現,玩電動真不算是玩,玩電動只符合 1 與 4。玩電動是跟生存無關,是重複的簡單動作。這點遊戲界也發現到“重複”的樂趣,並且把它發揚光大,開發出俄羅斯方塊、太鼓達人、Candy Bruch...等簡單又重複的遊戲。真沒想到吧,重複竟然是種“樂趣”!
但是除了以上的因素,玩電動剛開始是自發的,但後來就漸漸地變成積極地,為了得到寶物、社交地位、過關而玩。甚至是過關還不夠,要以特殊的玩法,或是特殊的成就過關才算是“會玩”。因此為了追求社會地位,過關,玩電動變成是“欲罷不能”,就變成不是"中斷的"(特徵3)。並且玩電動時,剛開始等級不高時,確實是在放鬆的狀態下玩,但是等級變高,或是對手變強,就漸漸地轉變成壓力,甚至是不能過關的焦慮以及被”GG"的沮喪,違反了特徵 5。
從大腦科學研究發現,玩電動是有好處的
近年大腦科學研究發現玩樂是動物與人促進認知能力的關鍵因素,玩樂使得工作記憶、抑止力以及任務調節能力都提高。
玩電動確實是有好處,從大腦研究發現,玩電動增進大腦前額葉與頂葉的專注力功能。玩動作類遊戲,尤其是射擊遊戲,促進顳葉頂葉交界區(TPJ)的活動,增進視覺能力,加強調節注意力。如果玩電動有這種好處,可以讓專注力提高。那是不是該感謝大腦科學的研究?父母終於可以大膽讓孩子玩,讓他大玩特玩,幫助他腦子長得更好!
研究發現玩電動的好處發生在
玩電動促進專注力,但訓練的方法,卻不是投入越多時間越好,研究發現是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每次都短時間的玩對於促進專注力的提升最有效果。
而且不僅不應該長時間的玩,同時玩的情境也很重要,新加坡管理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三萬個青少年玩電動的時間模式,發現周間玩電動對於數學、科學以及閱讀成績都有負面的影響,但是週末玩卻有促進的效果。這真是奇特,這些實驗是數值的統計研究,所以到底原因是什麼還需要多研究。

從大腦科學發現,玩樂不是附屬的經驗,而是大腦發展的必要因素。怎麼玩,玩什麼也成為教養的必教項目之一。從以上的研究,有些知道原因,有些看出一些趨勢,提醒我們,可以
教小孩“復古的、自然的”的玩,玩就是放鬆,不是來爭輸贏,拚命的。
玩是有時間性的(玩的定義 3),不是不間斷,一直玩的。一直做下去的動作,一定要完成的,就變工作了!
小心重複性的遊戲,它原本就是玩的本質,但是科技讓他變得更容易“重複”,加點小獎,加點小橫標,畫面的小轉變就讓人欲罷不能,沈迷其中。
玩電動有好處,增進專注力,但也必須注意玩的情景,週末玩比周間玩好。
HARTANTO, Andree, TOH, Wei Xing, & YANG, Hwajin.(2018). Context counts: The different implications of weekday and weekend video gaming for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reading, and science.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120, 51-63.
Nguyen, A., & Bavelier, D. (2023). Play in video games.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153, Article 105386.
Comentários